近日,广州发生了一起三轮车逆行撞到劳斯莱斯的事件,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三轮车司机点背,肯定要大出血一番。但结果恰恰相反,三轮车司机稳到不行,还和劳斯莱斯车主据理力争。
据有关人士和媒体表示,三轮车撞到劳斯莱斯时正处于逆行状态,按理应该是他的责任,车主有权向其索赔。并且该车价值数百万,仅仅此次撞击,维修成本也需要数十万,这对收旧货的三轮车司机来说肯定是一笔巨款。所幸的是,豪车车主挺好说话,告诉三轮车司机不用赔偿,可以走了。
这时候,三轮车司机心里起了小九九,见豪车司机好说话,反倒向豪车司机索赔:你撞到我了,要赔偿两万块。随后,豪车司机选择了报警。交警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后,推动双方进行协商,最终商定三轮车向豪车车主支付1000元维修费。
我们见惯了为富不仁,却经常忽视了为穷不仁,事实上,为贫不仁的人比为富不仁更可怕。
一方面,为贫不仁的人往往比为富不仁更隐蔽。为富不仁和为贫不仁同样嚣张,但是真正的富人是少数,相较而言,贫弱者是多数。物以稀为贵,富人的越轨(即不仁)会被放在闪光灯下,容易被发现。而穷弱者由于占据多数,“不仁”容易被忽略。
同时,同情弱者是多数人的道德评判思维,在贫弱者出现“不仁”时,我们不会认为这种行为不仁,而是对这种行为有意识的开脱,如没读过书、没钱之类的理由不绝于耳。正是如此,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富人才是不仁,会有心犯错,刻意刻薄 ; 贫弱者不会不仁,他们的不仁只是为生活所迫,缺乏素质导致的无心之失。
另一方面,为贫不仁对规则破坏更严重。我们在批判为富不仁时,多用有财无德,有财无素质 ; 但为贫不仁的人,是无才亦无财,无财亦无德。以此前的保时捷女为例,她虽然违背了规则,但很快就被矫正;但频频出现的弱者殴打公职人员的新闻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此外,贫穷弱者不容易引发所谓的“公愤”,督促其改正不仁行为的外在动力更小。相反,大多数人并非有钱人,成为真正的有钱人很难,但稍有松懈就有可能成为穷弱者,出于潜意识对可能的糟糕情况的考量,公众会自觉地为贫弱者找到理由。从好的一方面来说,他给了弱势者改正的机会;但从不好的方面来说,这也助长了贫弱者的不仁行为,给了这个群体不断犯错的空间。
当然,所谓的为富不仁和为贫不仁只是相对的概念,也是属于少数的社会越轨行为。但相较而言,公众对为贫不仁的包容度更大,为贫不仁者给社会的伤害其实更大于为富不仁者,它具备更强的传递性,也更易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