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服,马靠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穿衣服来显现自身的魅力和品位,从而获得良好的外在形象。近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7年第四季度起,服装和布的销售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其中服装销售量2018年是540.6亿件,相较2017年的719.1亿件下降了24.8%。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为6.5%,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服装单价上涨明显,衣着消费总体支出仍在增加。那么,为什么服装销售量下降了,衣着消费上升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正常来说,服装消费支出增多应该对应着服装销售量增加,或者服装销量降低应该意味着服装消费支出减少。可事实是服装销量断崖下降,但服装消费支出却在稳步增长。进一步分析,销量下降对应支出增长,背后一定是单件衣服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涨。
时尚、快销、个性等服饰消费观念的流行,改变了整个服装消费市场。以往常出的“爆款”服装,动辄几万件、几十万件的销量,在现在几乎是不可能的。新一代的消费者是不愿意与别人“撞衫”的,都希望自己的服装是个人定制、独一无二。
新的消费理念迅速反馈到服装企业,随即生产模式由“大而全”变成“小而精”。重视设计原创,追求面料特殊、颜色新颖,已经逐渐成为前沿服装企业的发展准则。服装企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在新式服装上,但却很难像以前那样大量投产来冲淡创新成本、扩大受益,于是只能通过大幅提高单件服装的销售价格。
这也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服装销量与服装支出变化相吻合。单件服装价格大幅上涨的背后其实还蕴含着一个现象,就是在面料上服装企业会提出新的要求。常规的面料与工艺是无法向消费者解释服装上涨的原因的,只有不常见新型面料以及特殊工艺才能让消费者坦然接受服装大幅涨价。
对于纺织行业来说也应该察觉到这种变化并作出及时调整,要敢于探索创新,而不是在老品种和自己熟悉的领域画地为牢、固步自封。